首先明確一點,輔音的名稱不等于它的實際發音。其實輔音的名稱更大程度上是為了便于老師在上課時更方便地指稱某個輔音,所以我在上第一節課的時候一般不太提到輔音的名稱或只是點到為止。
我們知道,輔音的特點之一是發音短促,而元音則可以一直延續下去。所以按照輔音的實際發音來指稱某個輔音的話,那么在短短的一瞬間,可能會在幾個比較相近的輔音間產生混淆,即可能會聽不清楚。所以我們經常在輔音后加上一個元音來作為一個輔音的名稱,這樣比較容易讓人聽清楚。比如說漢語輔音“b,p,m,f……”的名稱就是“波(bo),潑(po),摸(mo),佛(fo)……”,也就是說在輔音的實際發音后加了一個元音“o”。韓語也是一樣,需要在實際的發音后加一個元音來作為輔音的名稱。與漢語不同的是,韓國語的輔音經常在收音位置出現,發音與在首音時有所不同,所以韓語輔音的名稱需要能夠表明某個輔音在首音和收音兩個位置上的發音情況。例如,輔音“ㄱ[k]”的名稱是“기역”,那么這個名稱就表明“ㄱ”在首音位置時的念法和“기”里的“ㄱ”相同,而在收音位置時則發“역”里面“ㄱ”的發音。這相當與在縱橫兩個坐標方向上確定出一個點,便于我們來指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