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611年歷史,漢城為何更名首爾?
中華文化在韓國留下深深的痕跡,這恐怕是歷史上最引人注意的改名,同時也許還是最引起廣泛爭議的改名———2005年1月19日,韓國首都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漢城”一詞不再使用。
9個月后的10月23日,新華社報道說,中國近日將開始啟用韓國首都漢城市的中文新譯名“首爾”。使用611年的“漢城”名稱將在地圖文獻中消失。
據新華社電 記者23日從有關部門獲悉,中國近日將開始啟用韓國首都漢城市的中文新譯名“首爾”。漢城市今年1月宣布,將該市中文譯名改為“首爾”,韓方希望在中國也使用這一新譯名。專家認為,韓國首都使用中文譯名“首爾”,符合國際慣例,也符合中國有關外國地名 翻譯 使用規定。
首爾歷史悠久,古時因位于漢江之北,得名“漢陽”。14世紀末朝鮮王朝定都漢陽后,改名為“漢城”。近代朝鮮半島受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漢城改稱“京城”。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后,更名為朝鮮語固有詞,羅馬字母標記為“SEOUL”,語意為“首都”。
實際上,早在今年1月19日,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就宣布把漢城市的中文名稱改為“首爾”,并向中國提出這一要求。李明博當時表示,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漢語中的華盛頓、倫敦、莫斯科也都是根據這些地名的固有發音來標記的,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隨著韓中兩國的往來與交流日益頻繁,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漢城市經過一年多的意見征求,確定用新的中文名稱“首爾”取代“漢城”。李明博還表示說,“首爾”同漢城的 韓語 發音最為接近,并采用多用于外國地名的常用漢字,中國人也容易熟悉這一新名稱。據悉,漢城市早在2004年年初就成立了“漢城中文名稱改名推進委員會”,就改名方案進行討論和征求意見,原計劃于2004年4月公布新的名稱,但由于在新名稱的確定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故而新名稱公布日期一再推遲。
漢城改“首爾”曾引發爭論
自韓國漢城宣布改名以來,引發了很大的爭議,同時不斷有中國媒體刊登關于漢城改名首爾的文章。其中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對這種做法表示質疑,另一種則認為應該寬容。
第一種觀點認為,“漢城”在漢文化圈已使用了600多年,包括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海外華僑,還有日本和新加坡等地的近15億人口都已非常熟悉,改名將會帶來極大的不便。持第一種觀點的人表示,雖然韓國要改名是他們本國自己的事情,別國無可厚非,但使用漢文的人也有自己的表述權,別國無權強制他們接受這種改名。
另一種觀點則說,即使改名有韓國民族自尊心的因素,也應該予以理解。大方接受韓國的提議,表明我們平等待人,尊重其他民族的意愿。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話語———
■我還是不習慣
在使用了600多年之后,韓國人說漢城從此不再是漢城,改叫首爾了,還真是讓人們不太習慣。只是城市還是那個城市,Seoul也還是那個Seoul,一切的改變和不便都只是沖著中文譯名而來。韓國的首都當然是韓國人的,韓國人盡可以隨便將首都的名字進行更改。但是漢字顯然是中國的,中國人想要怎么稱呼外國的地名,也是自己的權利。韓國首都中文名稱的突然更改,顯然會給世界上使用漢字的人帶來很大的不方便。因此,韓國人在考慮更改自己首都的中文名字之前,是否也對世界上其他使用漢字的人們體現出足夠的尊重和體諒呢?———網民留言
■不用太在意
別太緊張了,就當學了一個新單詞,Seoul這個單詞在朝鮮語里的意思就是首都,首爾也好漢城也好,心態要平和。———網民留言
■“名從主人”吧
“漢城”這個名稱原本也是他們自己定的。現在,既然他們要把他們首都的“漢語標記”改用音譯的“首爾”了,咱們就“名從主人”吧。就像一個叫“張三”的人,他現在要改叫“張四”了,咱們也就得叫他“張四”一樣。建議中國媒體,在一段時間內,要不怕麻煩,在“首爾”后面括注“漢城”,如韓國首都首爾(漢城),直到大家習慣為止。這樣也有利于中韓兩國之間的交流。———中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 費錦昌
■交流不可阻擋
現在許多韓國年輕人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寫成中文,政府官員們為了不落伍也爭相學漢語。在韓國的外語學院中,收費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已不再是 英語 專業,而是漢語。不論“漢城”改名“首爾”到底為哪般,中國國內涌動著“韓流”,韓國則出現了“漢風”,這種文化的交融已經成為不可阻擋之勢。———中國朝鮮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李敦球
"漢城"已叫了611年
據歷史資料,“漢城”的沿革是這樣的:公元前18年,百濟的溫祚王在今城址筑城,稱“慰禮城”。公元474年,高句麗在此設置“北漢山郡”。新羅真興王16年改稱“漢山州”。景德王(公元742~765)時稱“漢州”。1394年,朝鮮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成桂把首都自開城遷至此,始稱“漢城”。這些名稱均以城北的漢山山峰得名,由于此城又處漢江下游,因此也可能兼由山河二者得名。1910年后,“漢城”曾一度稱“京城”,但是很多人還是稱之為“漢城”。從1394年算起,“漢城”已經被叫了611年。
漢城改名究竟圖什么
據悉,漢城并不是第一個對外改名的城市。10年之前,印度孟買將英文名稱從“Bombay”改為“Mumbai”,為的是脫去英國殖民地的痕跡。而2005年3月,南非通過決議把比勒陀利亞恢復最早的名稱“茨瓦內”,同樣也是為了表示與種族隔離時代徹底決裂。正因為以上兩次改名都是為了脫離某種痕跡,因此,人們很容易做這樣的類比: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改中文名為“首爾”,內心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么?
漢城市長李明博的解釋是絕大多數國家都將“SEOUL”按照與英文標記相似的發音來稱呼,只有漢城的中文名稱一直沿用古代名稱“漢城”。隨著兩國交流日益頻繁,名稱造成的混亂越來越多。韓國媒體則解釋,在意義上,“首”可解釋為“一流”,“首爾”可解釋為“首位的城市”、“一流的都市”,非常適合作為首都名稱使用。
但有分析人士表示,韓國這樣做是為了擺脫中國漢語文化的影響,其根在民族主義。遼寧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博士張東明介紹說,韓國在歷史上確實不止一次碰到過外來詞與韓文之間 翻譯 沒有采用國際化標準造成的麻煩,1997年金泳三執政后進行了重新規范。不過,上個世紀,韓國也確實發生過排斥漢語的事件。二戰后,韓國曾以法律規定,以韓國的表音字為專用文字。于是從1970年起韓國小學、中學教科書中的漢字都被取消。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之前,韓國政府曾下令取消所有牌匾上的漢字標記,以強調韓國的民族文化。直到1999年,金大中才下令部分解除對漢字使用的限制。
有些首都還是漢字名
有專家表示,按照中國對外國專名(人名、地名、民族等)的 翻譯 原則和慣例,大多數是以音譯為主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如舊金山(Sanfrancisco)、牛津(Oxford)、劍橋(Cambridge)、韓國(Korea)、中國(China)等都不是音譯。特別是對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的專名,由于這些國家的專名一般是源于漢字的,因此,中譯時其實不是翻譯,而是照錄其原名的漢字形式。例如:“平壤”,韓(朝)音P’yǒngyang,中文不譯“皮翁揚”,不讀Píwēngyáng,仍作“平壤”,讀Píngrǎng;“東京”, 日語 音Tōkyō,中文不譯“托基奧”,不讀Tuōjī’ào,仍作“東京”;“河內”, 越南語 音Hanoi,中文不譯“哈諾伊”,不讀Hānuòyī,仍作“河內”。